骨质疏松的四大危害莫忽视,不仅是疼痛、变矮,还会反复多次骨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就好像木头朽了一样,骨头上出现了很多孔隙,骨的韧性、强度均下降,骨质量也随之降低,此是由于骨代谢紊乱以致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表现为骨中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弯曲变形,骨的韧性降低,易发生脆性骨折。
别把骨质疏松不当病
对于骨质疏松,很多人都不觉得这是一种“疾病”,年龄大有个腿脚疼痛或是骨量下降都是正常的,不知道骨质疏松如何防治,找什么科室医生治疗,或是觉得吃钙片、晒太阳就能治好骨质疏松。
这些错误或是片面的认知,让不少患者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直到出现骨折甚至是二次、多次骨折才意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骨质疏松属于增龄性疾病,不仅要早干预、早治疗,还需要长期治疗,尤其是做好骨折风险评估和高骨折风险的管理。
在我国,约1/3的50岁以上女性和超过半数的65岁以上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女性一生中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绝经后妇女一旦因骨质疏松症首次发生脆性骨折,1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是常人的5倍。在男性群体中,50岁以上男性有1/5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骨折中有近30%发生于男性,且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更糟糕的是脆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髋部骨折发生的1年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因此致残。
骨质疏松的危害:
一、疼痛
骨质疏松的根源为骨钙和骨量的流失,钙盐和基质比例失常,而致骨密度和骨强度逐渐降低,骨脆性增加,骨韧性降低。这种骨质变化会逐渐引发关节、骨骼的疼痛出现,疼痛多集中在腰背、腿部,且一般白天疼痛较轻,夜间和清晨时疼痛会有所加重。在上楼、弯腰、肌肉运动等其他负重活动或者咳嗽、大便用力时也会加重。
二、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骨韧性降低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病患在一些负重活动或者跌倒等意外损伤中,骨折易发。
比如跌倒常会发生大腿根、股骨颈、髋骨骨折;弯腰、抬重物时容易造成椎骨骨折。其中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最为多见,因而对于胸椎、腰椎的保护需格外留意。
三、身长缩短、驼背
骨质疏松病患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骨的畸形,多表现为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是人体的支柱,起到负重的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病患有利于骨质的改变,导致脊椎椎体负重能力大大降低,造成受力不均,脊椎椎体前部负重相对较大,容易使脊椎椎体压缩变形,脊椎在这种力的驱使下出现前倾,进而形成驼背,导致身材缩短。
四、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骨质疏松中尤为高发,该处的骨折损伤不但会引起骨骼疼痛、畸形,还会进一步影响到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肺部感染。
40岁后需要筛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病情比较隐匿,许多患者往往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才引起注意,其实解决的方法还是要从主要病因骨质疏松下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指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不能仅依靠三级医院,需要社区医院、县级的中心医院共同参与到整个骨质疏松症的宣教、筛查、转诊和治疗的过程。比如,社区医院需要从危险因素中筛查出高危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
“遗憾的是在骨密度筛查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大城市相对好一点,但是在农村由于医疗资源紧张、设备不够完善等原因,很少有人做骨密度检查,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此项检查。”章振林主任强调,40岁后就要开始查骨密度,初步筛查可做手、脚部位的超声,但这个检查不能诊断是否患病,只能提示是否有低骨量的风险。如果要进行诊断,需进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检测椎体和髋部的骨密度。
40岁后:每2~3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50岁后:每年要做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的女性尤其要查
检查的结果,注意看一个T值是否≤-2.5(正常参考值在1到-1之间),也就是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2.5个标准差时,即为骨质疏松症,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进一步排查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以及骨折风险,并且接受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如果结果还不错应继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骨量已经轻微减少应给予适当干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应加强锻炼,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提升钙、维生素D等营养的摄入,同时定期进行骨密度随访。
预防脆性骨折早进行药物干预
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不是吃点药或做个诊断就结束了,而是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需定期随访、干预、评估、治疗,避免并发症出现,比如新发骨折。不少人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之后只服用了钙和维生素D,它们对骨骼是有帮助,但只是基础治疗,不足以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率,还应科学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另外,章振林主任提醒,发生脆性骨折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以预防骨折再次发生。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分为6大类,基础治疗,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的药、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建议按照骨折风险进行精准分层治疗,同时新增加了RANKL单克隆抗体、罗莫佐单抗(我国未上市),其中RANKL单克隆抗体地舒单抗,已经纳入医保并获批用于骨折高风险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治疗,今年获批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骨折高风险的男性骨质疏松症,可帮助患者改善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