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9-82801009

519929611@qq.com

试水需注意安全性,“刷掌支付”来了?

2023-05-27 09:35:26 小黄

近日,微信官方正式发布了刷掌支付功能及终端。另外有消息称支付宝也计划推出刷掌支付功能。

刷掌支付冲上热搜掀起了一番热度,作为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之一的掌纹识别支付,为何会引发如此关注和讨论?值得思考的是,未来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大范围运用到金融领域,人们个人生物信息的安全性是否有了更大的隐患?

生物识别支付,奋力布局

在刷掌支付消息公开后,熵基科技、汉王科技、远方信息、百胜智能等相关概念股纷纷冲高。掌纹支付再一次将生物识别技术推到大家眼前。

2014年9月支付宝钱包与华为联合推出了国内首个指纹支付的标准方案,而后指纹支付一度成为生物识别中应用最泛的技术,指纹解锁也走进智能家居领域,成为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指纹识别是读取指腹的表皮纹路,而刷掌支付使用了“掌纹+掌静脉”识别系统,难以复刻伪造,是一款无介质、非接触、高便携、高安全的支付方式。

还有一项被一直在支付领域推广的生物识别技术是人脸识别。2014年马云首次演示了刷脸支付技术,而后2017年支付宝宣布在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并走向商用,早期入局市场的支付宝联合3D视觉传感厂商奥比中光推进刷脸支付的落地,于2018年推出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微信紧跟其后,2017年微信支付全国首家人脸智慧时尚店落地深圳;而后2019年微信支付也联合华捷艾米推出刷脸支付设备“青蛙”。2017年iPhone X引入3D人脸识别技术到支付领域也迅速牵动行业动向……

在刷脸入局近5年的时间,各大巨头在刷脸支付市场的争夺尤为激烈,甚至不惜用重金补贴抢夺市场。支付宝曾对使用大屏刷脸自助设备的商家,每获取一位刷脸用户,可获0.7元连续返佣6个月的奖励机制。

潇洒培训欢迎你(潇洒教育)

现阶段,超市和便利店是刷脸支付应用较多的地方,但经市场调查发现有小部分人会使用刷脸支付,一般客户都不会主动要求使用,并且支付宝刷脸支付的覆盖率要高于微信支付。

当年从现金到扫码花了四五年时间大家才接受认可,但刷脸支付由于隐私泄露、算法、伪造等原因在推进中受阻。相对于支付领域,人脸识别在身份核验中的应用反而更广泛。

支付市场格局已显现

当下人们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上支付,像淘宝、京东在线购物付款,支付宝微信好友转账等;还有一种是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支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扫二维码付款。

其实早期的移动支付主要通过NFC实现,2004年,飞利浦、索尼、诺基亚共同发起了NFC论坛,开始推广NFC技术的商业应用。2005年,成立刚满3年的中中国银联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项目组,负责跟踪、研究NFC的发展;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2009年中国联通推出内置NFC芯片定制刷卡手机。

但由于当时3G的兴起以及POS终端的并未普及,NFC支付并没有在市场掀起狂潮。在2016年,Apple Pay采用了NFC支付在上线12小时内绑定银行卡数量超过3800万,极大地推动了NFC支付的发展。发展至今,NFC沉淀在特定场景的电子支付(比如数字人民币碰一碰付款)、城市交通卡、门禁、eID(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这些领域。

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在2014年前后的迅速席卷,让2016年三星推出的Samsung Pay,小米的Mi Pay,华为的Huawei Pay难以进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在同年,支付宝推出了二维码收款,联合共享单车的出现,进一步增大了扫码支付的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加盟,扫码支付逐渐稳固在支付市场中的地位。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二维码支付依然是移动支付主流支付方式,其占比达到95.8%,仅在2022年第4季度,中国线下扫码市场交易规模为12.58万亿元。

二维码支付通过用户出示二维码,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完成支付。随着应用铺开,市场需求也开始不断增加,收款机、智能机、手持机等一众相关产品相继问世,随着扫码支付的大体量应用,扫码收款机的使用率也很高,其终端类型包含收银机、扫码支付盒子、智能收款机、刷脸支付终端、手持一体机、收款音响等。其中新大陆、霍尼韦尔、商米、逊镭、科密、收钱吧等相关终端产品在支付市场覆盖率已铺开。

潇洒培训欢迎你(潇洒教育)

仍需注意安全性

“生物识别支付方式是未来移动支付的重要趋势,是金融科技改变支付的重要里程碑。” 苏宁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认为。

“脸、静脉、掌纹、虹膜、DNA这些信息都被记录后,作为个体,人的最后一道隐私屏障也被打破了。”这是几年前的一条网友对刷手技术的留言。还有网友表示:“以后出门要握住拳头,不敢随便伸手了”。

“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支付领域而言,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伴随着新风险的产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具体到“刷掌”技术,它也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算法漏洞风险以及假体攻击风险。

“生物识别特征具有唯一性,如果泄露,后果严重。账户密码被盗尚且可以修改,掌纹信息被盗可能难以找回。”董希淼认为。

此外,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制和技术标准也正在完善中。例如,2018年10月,我国金融行业首个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标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公布。

董希淼呼吁,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快出台并不断完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共筑支付安全防线。




  • 联系人:石老师/丘老师
  • 电话:15818402896 / 15019229965
  • 邮箱:qiufukang2007@163.com
  • 主办单位:东莞市潇洒职业培训学校
  • 技术支持:广东智造人才信息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 招生热线:0769-82801009
电话咨询
免费试学
在线地图
在线客服